虽然人人都在叫苦不迭,但实际上,2000年计算机图书市场收成还是不错,较1999年的增长有人说30%,有人说50%。不管怎么样,诸知名电脑图书出版社的销售增长都在2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了30%。全国最大的零售店北京图书大厦对全国500多家出版社2000年度在该店的销售额统计表明,计算机图书四强囊括了全国前四把交椅,往后才轮到科学、外研等社。
大约一个月前,由于电子社的外版书事业部并入王玉国旗下的《今日电子》,想补充一些参考书,于是发动编辑们到北京海淀图书城挑选好书。一共买了十多本,结果100%都是由公司运作,其中又有大约50%是外版书。他们“自夸”这份结果为“英雄所见略同”,所谓的好书大多选题新颖、组织结构合理、编辑质量好、制作水平高。
“图书也是商品”、“出版社也是企业”,这些话都已不再新鲜,可是实际操作起来仍然免不了有些扭捏,但是到了2000年,一社两制似乎挺直了腰板,大大方方地流行起来。先不说众口传颂的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大刀阔斧的改革,且看一看计算机图书各社的繁忙景象。
在电子、清华、机工、水利这几家借助外力第一批尝试公司制的出版社中,最早成立公司的电子社2000年的改革力度也是最大的,连积累带新建,现在大大小小的公司已有10来个,就连后勤部门也变成了物业公司。上面提到的《今日电子》1999年在社里分得书号是70个,2001年突增至200个。这一年最亮的认证培训教材这一片也转由富益协同公司来操作,由副总编李新社带队。清华社有文泉全资公司和几家控股公司,如文源、金地、清松(现改由清华和康博合资,很快会改名为清华文博公司),2000年社里将原来做流行软件的第六编辑室并入文泉公司,该公司2000年销售码洋达到6000万。现在的第六编辑室正在招兵,专做外版书。各公司由出版社分管计算机图书的焦金生副总编具体负责。
最近,科学出版社的计算机编辑室也已和因做“入门与提高”而名震业界的李振格、经营金地公司的王俊峰合资成立了计算机图书部,由科学出版社控股,李振格出任总经理。2000年的“绩优股”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电脑图书也是由相对独立的电脑图书部运作。就连老传统铁道社也将计算机图书部作为“特区”来对待。
而希望电子、科海就是天生的公司体制,纯粹的市场化模式。
机工社华章公司总经理王斌说:“市场在逐渐成熟,但机制落后于市场的发展,计算机图书运行所要求的速度、承担风险的心理和能力等等问题都是固有机制所难以承受的。”他还认为:“在市场的压力下,体制内的东西往外拱,如出版社分离出公司,而体制外的因素往里渗透,如业外资金的渗透,几个作用力的聚合会带来整个出版,尤其是科技出版的突变,这只是个时间问题,如果快的话,会非常之快。”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当你承认出版社是一个企业,而企业生存和发展成为第一需要的时候,这个作用力是不可逆转的。以一种历史的、务实的心态来看待,应该说这是一种更贴近市场的变革力量,其作用是促进而不是促退的,是正向而不是反向的。”
人民邮电出版社近期还看不出组建公司的迹象,但将来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今年该社也有相当大的改革动静,最明显的是将计算机图书归口出版。各部门众编辑经过多年的“自由发挥”,现在开始了大盘整合,该社年末成立了计算机图书第一出版中心(做本版书)、第二出版中心(做外版书),大部分教材则放在教材出版中心。徐修存总编辑说:“各编辑部经过几年的自然运作,挖掘出了不少计算机图书优秀编辑,此番整合,重组计算机编辑室,将计算机图书相对集中在相应部门操作,意在加强宏观调控,使邮电社的图书结构更趋合理化。”
实际上,只有突破旧机制的巢臼,真正按照市场化的企业规则运行,将人才选用权、新的分配形式等等这一切都落到实处的时候,各种公司机制上的优势才能得以发挥作用,而在某些出版社,操作中仍存在着不少障碍。
中国依行设社的一个自然结果就是一些社天生穷命,像古籍社,而另一些社则天生富贵,如教育社,如果一个省有10家出版社,往往是另外9家社的图书总销售额还不抵一个教育社。相比起这些有成亿的中小学生做购买后盾的教育社,只有几百上千万购买群的大学级教材做起来要辛苦得多。但是因为有了清华、电子、高教这些社作榜样,加上原来一般社没太留神的教材市场因教育改革而闹出这么大的动静,不少出版社开始把计算机图书教材作为战略要地来攻打,2000年教材的争夺十分热烈,2001年这一市场仍被强烈看好。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销售码洋对外称3.5亿,品种在2000年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在总额约占80%的计算机图书中,教材占据了半边天,而更加可观的是它强大的品牌作用力和发展前景。
大学扩招、出台软件等企业优惠政策、各科系全面加强计算机教育这等等一切都使得用户基础面迅速扩大,而面向21世纪的素质教育和以应用为核心的一系列教育改革,需要大面积的教材更新。有变化就会有机会,就有可能重新洗牌。继续扩大的市场和可能产生的新机会都吸引众多出版社对教材发起攻势。
高职高专教材大约是近年争夺最为热闹的地段,现在大专院校700来万师生中,高职高专人数已超过了本科生。过去的大专教材基本上是大学教材的缩写,教学内容是注重的是系统理论知识,而随着三教合一(成人教育、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材内容无疑要向技术应用方面转移。
在某些院校,如清华大学,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已超过了本科生,几年以后,研究生的在校人数有可能会超过本科生,但这一市场毕竟还不算大。
清华、电子等几家老牌教材社在品牌、发行渠道、作者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依然十分明显,在区域上有所表现的西电、成电等社也各据一方领地。此外,教材还有深厚的与中国特色、教育政策相关的色彩。清华出版社计算机室副主任石磊认为:“因为教材的严肃性,品牌的作用力会更强大,加上老师教学和选书的惯性,教材的壁垒比一般社会用书更难攻破,研究生教材更是如此。但因为教材的巨大市场和相对稳定的销售,无疑使它成为值得争夺的风水宝地,关键看各社以什么样的战略、如何找到准确的切入点。”他还认为像水利水电等出版社攻打教材市场是件“挺有气魄”的事。
大社中像邮电社也试图将教材作为二次创业新的增长点,投入人力较强,给予的期望值也颇高。教材出版中心对此似乎很有信心,对于社里给出的经济指标,面无惧色欣欣然领旨受命。
有人认为,像清华社的《C程序设计》一年销出50万册以上的量多少映射出教材市场的不正常,这里包括政策、教师的惯性,以及没有更有力的资源与之竞争。有预言说,未来教材市场将会有一场恶战,局势也会显出混乱,如何避免盲目哄上、成群扎堆很值得认真考虑。
还有一个大好消息就是教育部正着手实施的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计划,2001年计算机课程成为高中必修课,该课列入高考的那一天也不会很远,教育部“一纲多本”、打破教育社垄断、鼓励竞争的开放心态更是唤起了各电脑图书社的斗志,这一轮次上,清华社又走在了前面,该社现已有10多套相关教材教辅出笼。
外版教材现在也越来越受欢迎,尤其随着进入WTO日趋临近,技术诞生地美国无疑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现在的外版书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价格相当于原版的十分之一,影印书定价甚至低于翻译书。主打计算机高端技术图书的机工社在这一片也意欲有所作为。
从趋势上看,社会培训会是一个真正的增长点,像各类认证考试教材,但是似乎应该“换个做法”,向培训服务方面靠一靠,科海就明确打出了“电脑培训服务提供商”的旗号。
从书店销售来看,教材批发也相当可观,有些店甚至占到营业额的一半甚至70%以上。新疆华顺总经理韩浩担忧,现在大家都去抢教材,弄得书店都没什么好书卖了。石磊认为,市场是一个动态平衡的东西,一有空档,像中青社一类就会冒上来。今年社会用书显得冷清也许与缺少技术热点有关。随着各大软件的升级,如Office、Photoshop以及三剑客等,2001年也许感觉会好一点。
纵观20世纪最后年头,最时髦也最叫人心惊肉跳的词儿就是“网络”了。政府上网工程和着全球网络热浪,催生、发酵了无数的网址,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迅速膨胀出一支浩大的网页制作队伍,这些年轻而不少挣钱的人,是网页制作图书购买生力军。大量的网民们也不再满足于发发mail、找点东东或者ICQ了,于是,无数的个人主页像天上的星星闪烁在网络的天空。他们也是这类图书的福音。
1999年底三剑客、尤其是Flash闪亮登场之际,作为第一批上市的图书,《巧学巧用DreamweaverFireworksFlash制作网页》等一批精品真正赶上了好年景,各大书店新书布告上清一色都在浓抹重彩推出Flash等图书,《巧学巧用》的责编蒋伟当时在海淀图书城蹲了一晚,眼看着自己责编的书高高一撂转眼就抢没了,真如梦境一般。邮电社的书一般都是脱销了或者剩下200来本了再加印,该书却在尚有3000本库存就开始加印,否则就会引起断档。该书一年卖出4万多册。编辑了一系列当红网页制作图书的蒋伟因为业绩突出,也由一名普通编辑破格提升为计算机图书第一出版中心主任。
电子、邮电、希望等社2000年真是过足了网页制作的瘾。
有分析说,网络作为突然疯长的新生事物,前期有相当大的市场空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开始变得严峻起来。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网络热正趋于平静,市场相对拥挤,又都是新手,免不了总要交学费,该类图书的停滞现象在年终已经有显现。加上三剑客等一系列软件的统统升级,前任版本销得慢未动的无疑都判了死刑,大量的积压、退货无可避免。
从亚马逊销售榜来看,高级应用(比如插件应用等)会好一些,今天的亚马逊就是半年后的中国,仅从书名上看,就上了一个档次,初级的、半高不高的快速入门一族已渐渐谢幕。
Photoshop则是永远的明星,尤其是Photoshop5近年一路飘红,预计6.0版本照旧会是2001年的热点。3DSMAX、Maya等亦有不俗表现。
蒋伟认为,不管网站如何倒闭纷纷,网页制作类图书都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他认为,几合一形式的(不同软件、不同任务、多种媒体结合)、高级应用的、以及深入建筑、化工、机械等行业应用的图书将会有较好的市场命运。除了三剑客外,ASP、GSP、XML都尚有空间。
《今日电子》王玉国社长则认为,近期大量的软件升级,老用户们真正需要的是讲述软件新功能的图书,而不是清一色从地基讲起的老面孔,他们就准备做一些尝试。
做流行软件最讲一个快字,但是如果没有赶上第一波,那么就不要去赶了,干脆就踏踏实实做得像样一点,后劲足的话,读者不会亏待你的,读者的购买是非常客观的。
自从1998年上半年机工社强攻计算机图书得逞后,1998、1999两年虽然有不少社下大力气切入,但乏有成者,2000年可以说是新秀年。北大、中青、电力、铁道等一批社正渐入局。
北大社的市场份额据说已占到5%左右,巧借外力可以说是其致胜的法宝之一,尤其是博彦的《电脑学校》和《网页设计梦工场》等图书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带来了巨大的无形资产——品牌。北大虽然没有像其年初所宣讲的那样达到第五强的位置,但战绩已相当之好。
中青和电力都忙着招兵买马。中青社2000年出书品种90种左右,2001年则计划突破200种。他们的口号是:彩色品质,黑白价格。中青、电力和铁道三家本报曾集中作过专题报道,在此不再赘述。
有人认为,这几家社都多多少少采取了一定的跟随战略,像中青前面有希望、电力前头有机工。
前几年,大量出版社均从门槛低的低端图书入手,实践证明效果并不好,倒是几家从中、高端切入的社获得了成功。近几年,不仅低端市场被许多人虎视眈眈,高端市场的争夺也日益加剧,甚至像以做中、低见长的邮电社也对此有所注意。用王斌的说法是:“被低端的洪水猛兽赶得往高地上跑。”
然而,对于新入局的这几家来说,2000年只是个美丽的开始,是否能扛得住跟还要看2001年的努力。
其他的东西当然很多,但因为版面所限,本文只能点到为止。
网络作为计算机图书新的销售、宣传渠道,已显示出良好的适应性,这一点在全世界同此公理,如美国的亚马逊、台湾的新丝路、国产的当当。网络和计算机本来就是天然共生共荣的东西。
将一本或一套书作为一个品牌来操作,也是2000年一个比较显眼的现象。像博彦的《电脑学校》、希望的《照相馆的故事》、中青的《Maya3.0完全手册》(17本),还有邮电的《姜昆大山侃上网》,操作气势都很大。
前几年,本报经常接到有关工作室操作的图书版权问题、作者不满工作室等“告状”,2000年耳根就清静多了,大量的工作室开始撤退、分离或隐身,现在剩下的也有一些有不错的表现,尤其是那些与出版社捆绑的工作室,像希望的君鉴(《照相馆的故事》)、邮电的老虎等。如果客观地评价的话,工作室作为一个群体虽然有着种种毛病,但对我国电脑图书市场的繁荣仍然作出了相当大的历史贡献。
2000年的计算机图书打扮得更加漂亮了,全彩闪亮,酷名当家。有行家称之为“奇异化策略”。曾有一家大牌电脑社的计算机室负责人买了中青的书贴在墙上以供观摩。书名也越取越酷,连一向表情平静的水利社也起出了《疯狂站长》这样的名字,而且还卖得相当不错。这一方面也与网络之类图书投网虫们审美口味有关。虽说如今电脑书的奇装异服已经见怪不怪了,但过分追求怪异也许正显示出对内容的实力心里没底。
2001年我们能有什么样的期待?还有一些永恒的话题值得费番笔墨来说道说道:退货、打折、回款……实际上都是些费尽口舌也说不明白的事情。另一方面,今天依赖计算机、需要计算机的人仍在激增,众多的软件升级也会激活2001年一些市场的兴奋点……也许,正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我们将高兴地看到,新世纪的第一缕曙光也一样会照在我们成千上万的电脑书身上。